脑科学视角: 艺术教育如何促进孩子学习能力的提升?
艺术课程对孩子们的发展和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教育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认知能力,还可以间接有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艺术课程不仅可以单独开展,也可以与其他课程进行跨学科的融合,融入孩子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些艺术课程新的打开方式,看看艺术教育如何促进学习,以及如何促进其他学科素养的提升。其实,我们平常所认为的“副课”也可以这样精彩!
“今天音乐老师有事,这节课改上语文。”
“快考试了,美术课从今天开始就不上了,我们来进行数学测验。”
……
相信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尤其是在期末考试前,艺术老师家中集体有事,语数英老师则精力格外旺盛。
我们通常把音乐、美术、舞蹈这类艺术课程统称为“副课”,这类课程常常会给以语数英为首的“主课”让路。
现在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和语数英比起来,重视程度还不够。
艺术类课程的地位真的只能是“副”的吗?
下面我们从脑科学的视角来看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01
学艺术时大脑会发生什么
贝格莱在《你的孩子的大脑》中说到:
当一个婴儿来到这个世界时,她的大脑里有些神经元通过基因得以联结,但是,更多的数以千亿计的神经元是未联结的。如果这些神经元得到使用,它们便可通过与其他神经元的相联,融入脑的传导系统,否则就会凋亡。正是儿童的个体经验,决定着哪些神经元得到使用,实现大脑里传导通路的联结。
这是教育对大脑产生影响的基础。
以我们最常见的三种艺术课程——音乐、舞蹈和戏剧教育为例,这三类课程的学习都可以使我们的认知功能得到锻炼,从而间接有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罗斯彻曾在学前儿童中做过这样一种实验:实验对象涉及三组学前儿童,其中, 实验组的孩子接受钢琴或其他键盘教学和歌唱教学;对照组的孩子接受计算机教学;控制组的孩子不接受这些训练。
实验的结果是, 接受钢琴或其他键盘教学实验组的孩子,在空间和时间能力测验上的成绩, 比其他组的被试高出34%。
这是为什么呢?
儿童在进行音乐训练时,大脑的执行功能区域活跃,前额叶皮层活动增加,前额叶皮层通常被称为脑部的命令和控制中心,决策和自控等较高层次认知过程就在这里进行。
音乐课程使大脑的执行功能得到锻炼,从而有助于孩子提高空间推理能力,帮助孩子解决数学以及创造性科学过程中的宏观规划问题。
音乐在记忆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训练会使大脑内侧颞叶结构产生更多的联结,而颞叶与记忆有关。研究表明,有1到5年音乐训练的孩子能够比没有接受音乐训练的孩子多记20%的词汇。
音乐课程也有助于语言学习。美国范德堡大学的研究者测试了6岁儿童的音乐韵律感知能力、语音意识、语法能力、非言语认知能力。研究表明,音乐节奏感和语音意识与语法能力有关,在音乐节奏任务中表现好的孩子可以更快地学习和掌握新语言。
对于舞蹈来说,身体在舞蹈的同时,大脑也在“跳舞”。
跳舞信号从运动皮层(用来支配躯体各部分的运动)开始传播,通过脊髓,传到手指或手臂,并告诉它们以某种方式移动。
这时,用于观察动作和执行动作的大脑区域激活重叠,重叠区域内的共同神经元可以将复杂的行为组织成有顺序的结构,即将不连续的肢体动作合并为连续流畅的艺术动作,从而体现舞蹈的魅力。
孩子在舞蹈时,大脑需要计算空间方向、调整运动信号、控制关节和肌肉,此时相应区域的脑电波活动增强,从而巩固孩子身体运动和协调能力的发展。
戏剧教育对于提升孩子的叙述理解和社会认知能力也有不俗的作用,能够使孩子的识别特征、理解角色动机、自发思维与分析思维的能力得到发展。
香港做过一个为期一年的教师与艺术家合作项目,艺术家至少要提供60个小时的在校服务,给教师提供培训或在戏剧教育课堂上提供帮助。
研究发现,经过一年戏剧教育后,孩子的语言和形象创造力都得到了提高。
戏剧训练可以发展孩子们的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在培养自我意识和社会联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戏剧给了孩子们自我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和同伴交流合作,也培养了对情绪的感知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
以上看出,艺术在脑神经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艺术教育的地位不可忽视,有效的艺术教育不仅不会抑制学习,还会通过提高执行力、增强记忆力、协调平衡力等方式来促进学习。
艺术课程也不只是唱一首歌、画一幅画这么简单,好的艺术课应该让孩子们感兴趣,主动学习,而不只是为了完成课堂任务。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真正喜欢艺术课呢?
02
艺术还可以这样“变”
第一条:改变学习环境,让孩子更放松、更自由地进行艺术创作
艺术是充满想象的,是具有无限可能的,艺术没有过多的规则和束缚,在舒适放松的环境下更利于艺术创作。
教师们可以这样做:
改变原有的座位,撤去桌椅,让孩子们围成一个圈席地而坐
让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围在一起进行艺术创作
教室里摆放艺术工具以及孩子们创作的艺术作品
让孩子们自己布置艺术教室
第二条:激发孩子的兴趣,让艺术变得“有趣”
艺术并没有唯一性和正确性,教师在教学中多用鼓励的话语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唤起孩子们热爱艺术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尊重孩子们的艺术成果,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环境,让孩子们真正喜欢艺术课。
善于利用工具,使艺术课程不再单一枯燥。音乐课上可以用多种乐器教学,向孩子们展示不同乐器的特点,避免单一乐器带来的乏味。美术课上可以改变纸上作画的模式,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立体创作,既拉近了与生活的联系,又体验了不同的创作方式。
设计创意性的主题,让艺术生动起来,从而激发孩子的创作兴趣。
充分利用学校、地区的艺术资源,开设具有特色的艺术课程,比如戏剧课程、舞蹈课程、皮影课程等。它们既可以为孩子提供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 又可以使孩子的艺术经验得到丰富和升华, 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03
艺术还可以这样“用”
尝试使用新的艺术教学策略,也可以让艺术在学习环境和日常教学中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第一条:营造艺术环境
重视艺术为学习带来的氛围和环境影响。不仅对艺术教室要进行布置,对于我们的校园和正常上课的教室更要进行艺术布置。
学校利用操场、走廊、大厅等公共资源营造艺术环境。
教师可以一学期设立一个主题,让孩子发挥想象,设计方案,着手创作。孩子们在自己设计的班级中上课,会更有归属感,更能激发学习兴趣。
学校为艺术创造条件,组织开展多样的艺术活动和艺术节,让孩子们可以交流并展示自己的艺术成果和作品
第二条:利用艺术工具,丰富核心课程
艺术可以作为核心课程教学上的辅助工具,这类课程利于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个体的学习很大部分受自身的兴趣影响,提升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热情。
借助艺术,帮助孩子对核心课程的理解和学习。
借助艺术,让核心课程变得生动起来。
从一个故事开始教学,设立情境,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通过让孩子画一画、折一折的艺术活动来缓解孩子的课堂压力,从而进行有效学习。过大的压力会损害孩子的大脑发育,不利于成长。
第三条:艺术课程与核心课程的跨学科融合
艺术课程和核心课程处于平等地位,可以通过特定的内容、技能、表现和思维方式进行融合。
这里的艺术不再是辅助作用,而是需要孩子使用高级认知的艺术技能,借助艺术方式进行感知、观察、实践。
它并不是艺术与核心课程的并列,而是融合,要求孩子把艺术和核心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理解、技能和态度融合在一起,从而加深和丰富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大脑的不同区域之间也达到了更多的沟通交流和更加协同化的运作。
艺术课程不仅是促进孩子高度参与以及社交情感的有效途径,还为孩子提供理解内容的创意方式,所以在项目化学习中,艺术课程常与核心课程进行融合。
学习实践时,孩子们经常会用艺术形式来进行实践,常见的艺术形式有画图、戏剧。
成果汇报时,也可以经常运用艺术形式来展示。
来源 | 预见学习
第二届全国思维型教学大会暨思维型教学优质课展示预报名入口,请识别下方二维码:
相关推荐
精选原创
独家 | 胡卫平——要培养孩子的各项核心素养,先决条件是培养孩子的思维
独家 | 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滕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提升思维能力
【寻道】以思维为“核心动力”,这所学校抓住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独家 | 湖南湘潭九华和平小学丁素平:“学思维”课程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学思维”开学第一课来了!看看这些“玩”high了的课堂都是什么?
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任何感悟和案例都可以向我们投稿,
若经录用,我们会给予适当的报酬与奖励。
我们期待思维的碰撞。
投稿邮箱:siweizhihui@yeah.net
联系我们:13521950921